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

南部之旅,恆春古城門

恆春鎮古名為「瑯嶠」或「琅嶠」,為排灣族語。其建城源由與「牡丹社事件」息息相關。古城位居城鎮中央,居高臨下,周遭有山丘屏障,早年為南國重要邊防所在,恆春古城特有之處,為其古城面貌保留完整,為國家二級古蹟。



清同治13年,日本挑起牡丹社事件,當地原住民慘敗,清朝政府面對道歉與鉅額賠款後,才意識到台灣南部地區之海防重要,於是派當時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整頓海防建設,並在「瑯嶠」設鎮,由於當地四季如春,氣候宜人,於是改名為「恆春」,是屏東縣最早的縣治名稱。恆春古城建於清光緒元年,光緒五年竣工,座落於恆春平原的中央,周圍有三台山、虎頭山、龍鑾山和西屏山等山巒平原,聘請當時知名堪輿的文官「劉璈」看風水,以猴洞山為龍脈,分別於東西南北建置四座城門,均設有砲台,城牆外有護城河圍繞,是臺灣地區難得保留完整的城門古蹟。
資料來源:台灣交通部觀光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